Canalblog
Editer l'article Suivre ce blog Administration + Créer mon blog
Publicité
传输带,传动带——传输龙工业器材公司
26 octobre 2005

一种社会不平等的传输带

齐格蒙特·鲍曼在《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一书中是这么评价:可能,我要以吉登斯《社会学》一书来开始,它提供了社会学领域中所能获得的地图中最具有综合性的一幅,是一个所有的社会学著作的最新浏览——它是尽可能的完善,它可能发现一次就吸收整本书是困难的。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把这本书当作是一个智者的资源和向导,她将要告诉你,你能够在社会学的著作中发现什么,并且,你可能要发现哪种意见——并且,你能够挑选并且选择你要集中的领域从而深入的研究下去。因为,在你开始你的旅途前,旅行路线图已经被标好了,这样,你在路上旧有更少迷失的机会。

[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请关注雷蒙·阿隆。在中国,他的名字总是和萨特连在一起,其实这位曾经和萨特论战过的思想家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才是。回过头来看,萨特虽然更富激情,他对世界的理解和介入却未必有阿隆有效。书里梳理了七个社会学先驱的思想脉络,他们是:孟德斯鸠、马克思、孔德、托克维尔、涂尔干、帕累托、韦伯。

[美]罗斯金:《政治科学》(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1

这是一本被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广泛采用的政治学教科书,目前已出到第六版。全书“采取兼容并包的方法,而不刻意兜售任何单一的理论、概念框架或范式”,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分析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在认可美国民主体制的同时,更一针见血地批判了美国现实政治的弊端。因此,本书对观点各异的人来说,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考研(南京某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时,硬是没看指定的参考书,却把这本书看了十遍,另外一本是燕继荣的《政治学十五讲》(北大出版社),政治学入门看这两本书就够了。

政治哲学两部曲:(1)[美]施特劳斯 主编:《政治哲学史》(上、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加]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下),上海三联书店,2003

[英]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商务印书馆,2002

如书名所示,它所讨论的是20世纪的主要政治哲学家。不过本书也想做到主题上的统一,所以不要指望它同时间顺序的划分完全一致。因此我把注意力局限在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说的“掐头去尾的20世纪”上——其上限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下限则是因戈尔巴乔夫上台而导致的苏联和布尔什维克体制的垮台以及东欧和中欧随后出现的“革命”。大体上说,讨论的时期与苏联的寿命正相吻合,即从1917年到1991年。这个时期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有着统一性,至少在欧洲和美国(即“西方”)是如此。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就其广义而言,不仅仅是指各种思想争论,而是指社会的一般形态及其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并且日甚一日地是以工业经济和技术为基础。近年来影响深远的惊人的技术发展,即人们所说的“信息革命”,似乎预示着会出现一种极为不同的社会类型,并且很可能造成一些不同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因此,在这个“掐头去尾的20世纪”,西方社会也是一个面对着特定问题的特定社会。这些问题自然会让这个时期的哲学家发生兴趣,因此在他们看来,政治哲学中历久不衰的问题,也会呈现出特定的形式或面貌。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哲学,部分地是由其社会结构的诸多特点形成的,然而也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无需说,理解本世纪那些影响重大的事件——而且人们肯定会说,那些灾难——的意义,也是同样重要的:两次世界大战、多次革命以及形形色色的极权主义对人类价值的威胁。

作者选编的另外一本书《社会契约论》(江苏人民)也被翻译到了中国,此书可以看作社会契约论学说史来理解。

[美]瑞泽尔:《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出版社,2005

[美]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2003

[美]瑞泽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澳]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0

本书致力于表明,社会学中确有那么一种理论传统可供学生们浸染其间。有种观念认为,可以把理论理解成一系列互不搭界的学派思想潮,或者是一些壁垒分明的理论家个体,这样的认识是本书不能同意的。本书主张,这个领域的轮廓就体现在以下四项理论始终必须涉及的概念上,即行动、理性、结构和系统。它力求于提示两个问题:首先,这些概念是理论争论的核心所在;其次,即使是致力于从理论上阐述像权力或社会性别之类的实质性话题,也始终会调动这些作为讨论起点的概念。

[美]奥鲁姆:《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英文影印版)

本书对政治的广泛社会基础进行了描述,分析了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影响其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方式。从经济和政治、国家和社会、公民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政治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近期的政治社会学理论和社会主流对当今有关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丰富的理论文献基础上关注现时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有关的重要原理和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当今世界发生的许多社会和政治变化及其意义。

[英]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本书的宗旨是批判地考察本世纪人们对社会理论所作出的各种贡献。作者认为,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世界的作用的相对系统的、抽象的、一般的反思。不管这一定义多么基本,一系列后果还是产生了。首先,我将只讨论达到高度抽象水平的理论。这肯定不是说,社会理论必定不依赖于对社会的经验研究。当然,有些理论几乎与经验研究无关,而另一些理论则极为依赖经验研究或具有经验社会学的色彩。但是,不管它们是否以经验为基础,社会理论家的主要目的显然是要创立理论,因此,社会理论的抽象性质与经验社会学的实践取向是有明显区别的。第二(而且与此相关),作者将探究达到高度一般性的理论。亦即它们旨在涵盖跨越不同时期与不同社会的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例如,它们会探讨在任何社会——而不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社会秩序是如何产生的。第三,社会理论具有成体系的特征。与单纯的意见和信念相比,它们显示出高度内在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即使最近那些企图摆脱宏大理论构造的尝试也都是体系性的努力;它们并非只是各种意见的混合。

[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3

《社会学的想像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本书初版于1959年,现在已成为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

[美]米尔斯:《权力精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有人说米尔斯是一位一流的社会批评家,而不是一流的社会科学家,在《权力精英》一书中,前十一章(第一章至第十一章)从社会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美国的权力精英在社会组织中的权力结构。而从第十二章开始,米尔斯突然笔锋逆转,开始以一种批评的语气描述权力的精英和精英的权力。尽管很多人认为《权力精英》算不上是一本社会学意义上的书籍,但是《权力精英》以独特视角观察了美国社会,并得以流传到今天,说明《权力精英》也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它的意义正如它对权力的描述一样,即使不是目标本身,却也是一种手段。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主要考察了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亲和关系。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范畴。他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整体性的文明来理解,认为它是18世纪以来在欧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精神发展的结果,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体现。在这样一种文明中,依靠勤勉、刻苦、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和精心盘算,把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获取预期的利润,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经济合理性的观念。这种合理性观念还表现在社会的其它领域,形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精神气质或社会心态,弥漫于近代欧洲,这就是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它作为近代欧洲所独具的价值体系,驱动着人们按照合理化原则进行社会行动,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是与新教伦理分不开的。新教加尔文教派所信奉的“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选民”。谁将要成为“选民”而得到救赎或谁将被弃绝,都是上帝预先确定了的,个人的行为对于解救自己无能为力。从表面上看,“预定论”的逻辑结果必然导致宿命论。但在韦伯看来,“预定论”认为个人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这就在新教徒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紧张和焦虑,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确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并以此证明上帝的存在。于是创造出自成了一种神圣的天职,世俗经济行为的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于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从而,“预定论”的宗教伦理就导致了勤勉刻苦,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这就是韦伯在本书中的主要论点。

[德]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桑巴特写这本《奢侈与资本主义》的主要目的,是想论证“奢侈”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该书最后一句说:“于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但恐怕大部分学者不会认同桑巴特这个“资本主义起源说”。同是德国社会学大师的马克斯·韦伯就提出了不同于桑巴特的观点,他认为“新教伦理”才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源,并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作了严谨的令人信服的论证。虽然桑巴特的思想在本质上与韦伯的非常相似,但桑巴特对资本主义的界定最终缺乏韦伯的比较方法论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复杂性。阅读这本半学术半散漫的《奢侈与资本主义》,可以看到一些让人惊奇的资料,但是,中译本生硬而又别扭的翻译也经常让人在“惊奇”中火冒三丈。

杜小真 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如果只想粗略地了解福柯,看一些二手资料就可以了,如果想读读福柯的原著,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看看这本“精选集”也就差不多了。福呵的书基本都被翻译到了中国。具体如下::《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古典时期的疯狂史》(三联书店)、《临床医学的诞生》(译林)、《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性经验史》(上海世纪)。此外,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演讲集也陆续出版,目前有《必须保卫社会》、《不正常的人》、《主体解释学》。另外两本关于福柯不错的书,一是美国人米勒的福柯传记《福柯的生死爱欲》(上海世纪),一是汪民安、陈永国编的福柯评论集《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里面有许多学术大腕对福柯的述评。

根据我的阅读情形来看,《规训与惩罚》是福柯的入门读物,因为它是最不深奥的,这本书看完后,可以看福柯的论文《尼采、系谱学、历史》(《福柯集》有收录),此文对福柯的方法论与他受惠于尼采有清楚的交代。《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性经验史》分别探究了疯癫、医学与性的历史,《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研究的是和科学有关的问题。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鲍德里亚认为,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即是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然而,这种对物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礼拜仪式。由于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它把一切都缩减为符号,颠倒了仿像与真实的关系,使得不在场的反倒成为最真实(内爆为一种超真实)的。在消费社会,消费品也构成了一个符号体系,人们对消费品的消费行为,在这一时期体现出某种程度的歇斯底里特征,即消费品不再是人们需要的反映,毋宁说是人们对消费品的浮动能指系统的一种反应,因为这个系统可以永无止境地刺激人们的欲望。如在各种各样的精心制作的广告的诱导下,人们对医疗的崇拜,对苗条的牵挂,对物品的无休无止的狂热追求等。正如鲍德里亚所言:“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一种消费思想的社会,一个充斥着预防性白色的饱和了的社会,一个没有眩晕没有历史的社会,一个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它神话的社会。

除了这本书外,鲍德里亚的其他几本书也被翻译到了中国,它们是:《物体系》、《生产之镜》、《完美的罪行》;此外,罗钢主编的《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还收录了鲍德里亚的一篇重要论文《在使用价值之外》也不可不读。

[英]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02

《现代性与矛盾性》,商务印书馆,2003

这三本书被称为鲍曼的“现代性三部曲”。失密斯在《齐格蒙特·鲍曼传:后现代的预言家》(江苏人民)一书中是这么评价这三本书的:鲍曼的三部曲是一个轴心,在它上面,他的一生得以转动。他的观点抓住了许多读者的想像力,并且建立了鲍曼作为现代性的分析师和后现代性的预言家的权利。这当中最有力的、造成最大冲击的作品是《现代性与大屠杀》,它在电光和爆炸中颤抖,犹如一个被闪电击中的螺旋体。它是译本极其愤怒的、要求读者关注的书。阅读它犹如芒刺在背。

此外,鲍曼的其他作品也被译成了中文,已经出版的有《自由》(吉林人民)、《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后现代伦理学》(江苏人民)、《后现代性及其缺憾》(学林)、《生活在碎片中——论后现代道德》(学林)、《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个体化社会》(上海三联)、《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联)、《共同体》(江苏人民)、《被围困的社会》(江苏人民)、《废弃的生命——现代性及其放逐者》(江苏人民)。

顺便说一下,本人的硕士论文论文作的就是鲍曼的政治社会学解读。目前在进一步作文本阅读的如同,也在梳理鲍曼的学术谱系,他从马克思、葛兰西、哈贝马斯那里吸取了什么,后来又为什么从马克思转向了列维纳斯,从葛兰西转向了福柯,从哈贝马斯转向了阿多诺?鲍曼的“论诱惑”与鲍德里亚的“论诱惑”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陌生人”的概念在鲍曼的书里屡屡出现?为什么鲍曼在移民英国好几十年后才开始研究犹太人的问题?鲍曼的现代性美学思想有福柯的生存美学之比较,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与贝克的"第二现代性"在后现代语境中的比较,等等。如果有朋友对鲍曼感兴趣,或正在研究鲍曼,请与我联系。

[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这是一本涉及传播的社会学著作,讨论了美国人社会性格的形成和演变。作者根据传统导向、内在导向、他人导向的社会性格类型,对具体的社会阶层——美国中产阶级的性格形成和演变进行了全面阐述。作者认为,父母、家庭、学校是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社会性格最终体现为一定的生活方式,在工作、娱乐、政治生活和子女教育等活动中表现出来。作者着重探讨了19世纪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内在导向性格如何被20世纪中叶的他人导向性格所取代的过程,研究了这一取代的原因、过程以及对美国当代主要社会生活领域的影响。全书共三篇16章。第一篇 “性格”,主要分析了性格与社会的几种类型、性格形成原因的演变、内在导向型和他人导向型的各自特点。第二篇 “政治”,讨论了三种性格类型的政治风格、政治游说和权力问题。第三篇 “自主性”,回顾了不同时期自主性的特征,论述了娱乐中的自主性障碍。

[德]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

所谓风险,按照贝克的理解,其实是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一个崭新的逻辑,是“作为一种处理由现代化自身诱发而引起的危害和不安全的系统方式”。因此,风险实际上就是工业社会中现代化意料不到的后果和产物。风险分配之中的“飞去来器效应”(the boomerang effect),又使人们无法逃避风险分配的命运,而这一切最终将会冲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可以说,人们的征服力量和技术手段,极有可能同脱缰的野马一般毁掉我们业已创造的一切。所以,贝克提出了当代人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的深刻忧虑。

同吉登斯和拉什一样,贝克也厌倦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持久争论,渴望打破这些无果之争强加在思想上的束缚。于是,在1997年,他们围绕着诸如“反思的现代性”、“消解传统观念”和“关注生态问题”等全球难题,合写了一本《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商务印书馆),集中阐明了“反思的现代性”概念。按照他们的理解,现代性是同工业社会一起扩张的,而反思的现代性则和风险社会一起扩张。那么,什么叫“反思的现代性”呢?就是当现代化的进程从工业社会步入风险社会,即从“现代性”延伸到“后现代”的时候,有一种自主的、不受欢迎的、看不见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抗和自我冲突的情形发生。

贝克在《风险社会》中从两个角度对此加以了阐明:其一是把财富分配的逻辑和风险分配的逻辑加以对比,由此来讨论反思的现代性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混杂,指出作为工业化之条件的自然资源开发,已经危及了进一步的工业化本身;而作为人类自信心空前提高之标志的人类对于主宰自己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技术控制,本身已经成为更大的不确定因素的根源。其二是从工业社会中蕴含的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的内在矛盾着手的。

贝克他们提出的“反思的现代性”,开启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主张在当代社会的高关联、高依赖以及极度脆弱和不稳定性中,迎着风险社会,对现代化的过程不断提出批判、反省,希望通过“反思的现代性”和“风险社会的自我反思”,对政治加以重建,使个人重返社会,更新社会基础,唤醒欧洲人因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长久浸淫而沉睡的自我更新的能力,建构一种有价值的世界体系。为此,贝克主张,世人应该在一个开放而允许充分弹性的新思维模式下,全方位地认识风险的各种可能来源与可能后果,并对风险加以管理。当我们认识到多元性、个体主义和怀疑主义已被载入我们的文化之中,我们就应当能够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凝聚力、一种新的世界主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自由而有创造力的不确定性取代了差异而有等级的确定性,从而形成共担风险的全球道德政治。

不难看出,贝克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做出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解释,从特定的角度把握住了现代社会的本质: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必须转变为“现代化的自我反思”。如果我们可以从韦伯、马克思身上看到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的话,那么,我们从贝克身上看到的就是一个从现代化到反思现代化的转换过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风险社会》极力主张:“我们正在见证的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现代性的开端——这是一种超越了古典工业设计的现代性”。

除了上面的两本书外,贝克的《世界风险社会》(南大出版社)、《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广西师大出版社)、《自由与资本主义》(浙江人民)也被翻译到了中国。如果希望加深对风险社会的理解,还可以参考薛晓源主编的《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

布尔迪厄的理论涉及许多领域,教育是其中一个领域。但不管在哪个领域,他都无法离开苦心经营的几个关键词:惯习、场域、资本、权力、游戏和斗争。在《继承人》这本小册子中,他把法国的高等教育称为一种“严肃的游戏”。尽管布氏试图不动声色地分析一些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数据,但他一不小心就告诫了我们这一点:所谓的教育公平,不过是一种权力的幻象。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的传输带。表面的机会均等实现得越好,学校就越可以使所有的合法外衣服务于特权的合法化。《继承人》是布尔迪厄和帕斯隆等社会学家根据一系列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而成书的。而《国家精英》则完全是一种理论化的探讨,它与《学术人》等著作一起构成了主题一致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布尔迪厄自始至终没有改变他的那种刻薄风格,他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不可避免要向权力场靠近,并不断再生出另一个权力场。而权力,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不平等。

薛晓源主编的论文集《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可以加深对“文化资本”这一概念的理解深度。这对理解教育、社会不平等很有助益。

[美]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此书着力最多的、也是德沃金平等理论的支点是“拍卖模型”。这个模型假设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来到一个荒岛上,他们为了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人人用数量相等的贝壳作为竞拍资本,对岛上的资源以及所有影响到福利的要素进行拍卖,为了满足“嫉妒检验”的标准,这种拍卖反复进行,直到再也无人嫉妒别人在拍卖中的所得,此时得到一个理想的平等状态模型。在德沃金看来,平等是必须用资源和机会而不是用福利或幸福加以衡量的,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做任何事情的自由,而是做尊重别人权利的事情的自由,共同体不可能建立在模糊或混淆个人自由和责任的基础上,只能建立在对自由和责任共同而真实的尊重之上。

平等是政治理想中一个面临困境的理念。就在几十年前,凡是自称自由主义者甚至中间派的政治家都会同意,真正平等的社会至少是一个思想,即使它带有乌托邦色彩。此书认为,平等的关切要求政府致力于某种形式的物质平等,我把它称为资源平等(equality of resources),虽然其他称谓也可能同样合适。论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大体上是从理论问题开始,主要以标准的哲学方式运用一些事例——它们就像是为阐明和检验理论假设而发明的人为事例。相反,第二部分的起点是当代热烈的政治论战,囊括了保健措施、福利计划、选举改革、种族教育中的优待措施、基因实验、安乐死、同性恋等全国性讨论的话题。这一部分由外及里,从这些尖锐的政治问题到似乎适合于表述它们并有助于对其作出判断的理论结构,都作了深入的讨论。这两部分的不同之处在于陈述的方式,而不在于所达到的抽象性或复杂性的整体水平。德沃金另一著作《原则问题》(江苏人民)也被翻译到了中国。

[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译林出版社,2003

在本书中,麦金太尔从现代社会的道德无序出发,对西方道德观念与整个现代性的精神进行了全面的检视与反省。这是一部关于伦理思想史的著作,也是一部对西方文明的基本动力与假定进行深刻批判的著作。它的论证的力量与气魄,它对美德生活的强调,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伦理学从元伦理学向实质伦理学的转变,使其不仅成为“当代伦理学研究的转折点”,也成为近三十年来思想界激烈争论的焦点。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麦金太尔以其大量的著作,对摩尔以来的元伦理学进行了不懈的攻击。他的重要著作《追寻美德》(1981)、《谁的合理性.淮的正义》(1988)、以及《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1990),在对西方现代性的根源的追溯中,促进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在中国,有100个人提《社会契约论》就有101人不知道这本小册子的副标题,其实它的副标题才是卢梭这本书的研究内容。社会契约论只是研究的方法论而已。

[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本书从公共行政的本源——“公共性”谈起,对涉及公共行政领域的公正、公平、公民精神、自由裁量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当代公共行政在动荡的变革环境下,必须在政治、价值与伦理方面进行恰当的定位,从而构建公共行政官员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与伦理准则,保证建立现代民主政府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在本书最后还提出了的公共行政八原则。

[美]曼斯菲尔德:《驯化君主》,译林出版社,2005

此书问世以来,针对它产生的许多争议,基本上形成了两种反对其论证的观点。有些人无法同意,或毋宁说无法容忍,应当把马基雅维里算作现代宪政体制中的执行官的创始人,因为他们认为,自由主义宪政体制与马基雅维里主义风牛马不相及。另一些人是现代政治科学的捍卫者,也是现代自由主义的左膀右臂,他们无法接受作者对执行权现象的暧昧性质的描述。在他们看来,暧昧性意味着含糊不清、不可信、不确定;他们或许认为,作者对暧昧性的辩护,表明了一项从行为主义角度明确定义执行权的经验研究计划的失败。第一种反对意见来自政治理论家,第二种反对意见来自经验主义的政治科学家。它们都出自一种用心良好的努力,要维护事实上受到拙著伤害的自由主义。宪政体制与马基雅维里主义是对立的,然而并非完全对立。它不接受马基雅维里对宪政形式的蔑视;它的目的就是抵制他对政治罪行的鼓励。宪政体制不接受他的如下观点:揭示行动之真谛者,是行动的效果,是如何使它产生,而不是它如何做成。但是,对于马基雅维里所说的根深蒂固的自私,又当如何看待?自由主义是像今天的自由主义乐于相信的那样,拥有自己的起点,与马基雅维里无关,还是经过了马基雅维里思想的过滤,在得出自己的相反结论的过程中,从政治必然性中学到了教训。自由主义是有着纯洁无瑕的起点,还是诞生于原罪或反叛,从而使其良心染上了洗不清的污点?

Publicité
Publicité
Commentaires
Publicité
传输带,传动带——传输龙工业器材公司
  • 传输龙工业器材,专业加工定做各种标准、非标同步带轮生产皮带、工业皮带、输送带、 传动带系列和多种特殊皮带,是国内大型综合性的生产和代理名牌工业皮带的厂家。产品直接 由国外厂家提供、质量好、价格优。电话:0755-27473007 27473576 传真:0755-27490303
  • Accueil du blog
  • Créer un blog avec CanalBlog
Publicité